首页
关于矩阵
产业中心
资讯中心
社会责任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EN
国际化 · 专业化 · 资源多元化
为绿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助力!
矩阵资源
致力打造为国际一流的矿产资源产业品牌
关于矩阵
矩阵资源(浙江)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绿能、储能等相关能源产业链的建设及运营的产业链服务商,成立于2022年9月,是浙江力勤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企业愿景
公司秉承“国际化、专业化、资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铜、金等矿产贸易及绿能、储能等相关能源产业链的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持续做大、做强、做深,逐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
社会责任
公司始终把回馈社会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积极将公益慈善的理念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关注民生,发展公益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人才理念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信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公司健全的职业发展通道给员工多种择业机会,尊重每一位员工的职业选择,致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核心产业
金
Au:99.99%
主要品种:金
原产地:印度尼西亚
铜
Cu:32% ,Au19.9g/t
主要品种:铜精矿
原产地:印度尼西亚
钒
V
2
O
5
:98%
主要品种:钒钛磁铁矿
原产地:南非
哈萨克斯坦子公司
矩阵资源哈萨克斯坦子公司(以下简称矩阵哈萨克斯坦)于2024年1月在哈萨克
新坦注册设立。
印尼子公司
矩阵资源印尼子公司(以下简称矩阵印尼)于2024年3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注册设立。
探索更多
新闻资讯
时刻关注我们的最新资讯,了解我们的最新消息
2025-03-18
全球铜矿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但国内铜矿资源贫乏,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本文对全球铜矿资源分布与资本控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铜矿资源格局现状与未来。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铜储量方面,南美智利秘鲁资源丰富,中国铜资源贫乏。第二,全球各大铜矿山产量集中度一般,但是铜企产量集中度高,铜矿山被资本渗透较深,而且预计寡头垄断格局短期难以改变。第三,中国矿端话语权较低,在铜矿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未来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一.全球铜资源储量分布 全球已发现和查明的主要铜矿有斑岩型、沉积岩型、岩浆硫化物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铁氧化物铜金型、矽卡岩型等六大类,分别占全球铜资源储量的比重为69%、11.8%、5.1%、4.9%、4.7%和2.2%,合计占比为97.7%。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硫化铜矿中提炼出来的,另外为数不多的铜矿是氧化铜矿,氧化矿主要用来生产湿法铜。最常见的铜矿是黄铜矿,一种铜与铁的硫化物,矿石中三种元素的重量含量大致相同。世界上大约50%的铜矿以这种形式存在。斑铜矿、辉铜矿是另两类主要的硫化铜。 根据美国资源调查局2021年数据显示,全球铜储量共约为8.8亿吨。从区域分布来看,世界铜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拉丁美洲和中非三个地区。从国家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秘鲁、墨西哥和美国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利、秘鲁和澳大利亚三国铜矿储量占全球比重为43%,其中智利占比高达21.52%。根据USGS的数据,截止到2021年全球铜储量8.8亿吨,智利2亿吨、秘鲁7700和澳大利亚9300万吨。 图表1: 全球铜资源分布简图 图表2: 2021年全球各国铜储量情况 二.全球铜矿分布及产量情况 1.全球铜矿地理分布 目前已探明的世界铜矿资源约为8.8亿实物吨,从地区分布看,全球铜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 (1)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 (2)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和大坪谷地区; (3)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 (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5)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全球铜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中新生代铜金带(包括智利、秘鲁、美国、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中生代斑岩铜矿带(包括前南斯拉夫、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等国)、中亚—蒙古古生代斑岩铜矿带(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等国)、中非砂页岩型铜钴矿带(包括赞比亚和刚果(金))、北美铜镍硫化物集中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北美黄铁矿型铜矿集中区(加拿大)、中欧页岩铜矿区(波兰和德国)、西欧黄铁矿型铜矿带(西班牙和葡萄牙)、西伯利亚铜镍硫化物矿区和砂页岩铜矿区(俄罗斯)、亚欧黄铁矿铜多金属矿带(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和其他铜矿区。 图表3: 全球铜矿山分布情况 2.全球铜矿产量-过去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平均增速 过去十年全球铜矿缓慢增长。2012-2021年,全球铜矿平均增速为2%。2021年全球铜矿产量约为2090万吨,较2012年增长约25%。 铜矿产量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美洲。2021年智利秘鲁两国产量合计占全球比例接近40%。智利为铜矿产量第一大国,2021年智利铜矿产量约为560万金属吨,占全球铜矿产量的28%,与其储量占比相当。2012年以来,秘鲁不断加大对铜矿的投资,其境内优质矿山LasBambas铜矿在2016年成功投产。 2021年,秘鲁的铜矿产量已达到220万金属吨,占全球铜矿产量的10.48%,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我国2021年铜矿产量约180万金属吨,占全球铜矿总产量的8.57%。我国铜矿一般品位较低,均值在0.87%左右,其中斑岩铜矿平均品位仅在0.5%左右,其他类矿床较高,但也仅为1%左右。而智利四大斑岩铜矿平均品位达到1.68%,刚果海相沉积岩(变质)型铜矿床平均品位达到3.96%,赞比亚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平均品位达3.06%。 2021年铜矿产量的增量主要来自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2021年,非洲铜矿的铜产量253万吨,同比增加10.4%,增量主要来自Kamoa、Timok等新增项目的产量释放。亚洲铜产量443万吨,同比增加9.2%,增量主要来自Grasberg、玉龙铜矿等新增扩建项目的产量释放。拉丁美洲铜矿的铜产量933万吨,同比增加1.6%,Spence二期等新增扩建项目带来的增量被疫情、水资源问题等干扰所部分抵消。欧洲铜矿的铜产量193万吨,同比增加0.7%,增幅有限,主要由于LasCruces停止露天开采且2021年主要处理尾矿,Oktyabrski/Taimyrsky因地下水流入一度暂停采矿,且Norilsk选矿厂发生临时检修及计划检修。 图表4: 历年全球铜矿产量(万吨) 图表5: 2021年全球各国铜矿产量(万吨) 图表6: 各大洲铜矿产量(万吨) 3.全球铜矿产量集中度一般 2021年全球前二十大矿山铜产量为773万吨,约占全球矿铜产量37%。2021年全球前100家铜矿山铜产量约为980万吨,约占全球矿铜产量47%。可以推测,全球铜矿山产量较为分散,大型矿山产量占比并不大,其中80家铜矿山产量合计全球占比只有10%。 2021年全球前十大铜矿山分布为:Escondida;Collahuasi;Grasberg;ElTeniente;Antamina;Buenavista;CerroVerde;Morenci;Miedz;Norilsk。11-15名依次为Chuquicamata;Petaquilla;LosPelambres;LosBronces;LasBambas。16-20名依次为,Radomiro Tomic;Polar Division;Toquepala;Sentinel;Toromocho。前述20大矿山生产了全球大约40%的矿铜。2021年前20产量的铜矿山中只有排名第14 位的LasBambas铜矿以第20位的特罗莫克山 (Toromocho)属于中国公司。 全球最大铜矿Escondida铜矿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生产量占世界铜矿总产量的5.9%,亚洲最大的铜矿是印度尼西亚Grasberg铜矿,中国最大的露天铜矿是江西铜业旗下的德兴铜矿。 而中国的冶炼产能占比以及消费占比都达到了50%,由此可见中国铜矿资源非常缺乏,话语权很低。2021年中国电铜消费量约为1340万吨,而国内的铜矿铜产量只有180万吨。 图表7: 全球最大矿山Escondida 图表8: 中国最大露天铜矿山德兴铜矿 表9: 全球前二十大铜矿山 三.全球铜矿资本控制格局 1.全球铜矿被寡头垄断 从2021年全球前十大铜矿的权益来看,全球前十大铜矿几乎被智利国家铜业公司、嘉能可、必和必拓、自由港和日本财团瓜分完毕。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拥有排名4的ElTeniente铜矿和排名11的Chuquicamata铜矿以及排名16的Radomiro Tomic;嘉能可拥有排名2的Collahuasi铜矿44%权益和排名5的Antamina33.75%权益;必和必拓拥有全球最大铜矿Escondida铜矿(57.5%)和排名第5的Antamina铜矿(33.75%);自由港拥有排名第3的Grasberg铜矿、排名第7的CerroVerde铜矿和第8的Morenci铜矿。 从地理位置来看,全球二十大矿山中智利占了7个,秘鲁占了5个,这也再一次说明全球铜矿资源地理集中度非常高。但是随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资本渗透逐步进入资源国,欧美大型集团开始控股各大矿山,铜矿只是其中这些跨国集团资本渗透的冰山一角而已。 2.矿业巨头嘉能可 以矿业巨头嘉能可为例,其发家史就是跨国贸易巨头成长和全球收购的历史。从成立开始嘉能可一刻也没有停止收购的步伐,其触角伸向了进入原油、金属矿石、谷物等资源品。2011年上市之后,更是加快了收购步伐。2013年收购 Xtrata,成为全球第四大矿业生产集团,实现“资源+贸易”的强强联合。(2011年积极收购LME仓库,与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投行以及托克等大贸易商通过控制LME仓库操纵现货升水牟利) 2003年美联储批准花旗集团旗下著名的商品期货交易部门Phibro进行实物能源市场的交易,从而开启华尔街投行全面介入大宗商品实物以及衍生品交易的大潮,才使得嘉能可为代表的大宗贸易商能与华尔街投行一道,使得联合操纵仓储等相关的商业模式大行其道。2010年以后,伴随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诸如美联储对投行参与大宗商品实物交易的规定开始逆转,以及LME对仓库出库的新规等,迫使高盛、巴克莱、德银、摩根大通等大银行们纷纷选择了退出、出售或重组商品交易部门和相关实物资产。 这也成为2010年以来,嘉能可、托克(Trafigura)、维多(Vitol)、嘉吉(Cargill,全球最大粮食贸易商)、Mercuria(瑞士能源贸易商)等全球顶级大宗贸易巨头在大宗商品的贸易份额扩大,以及接盘实物资源资产的一个重要背景。 截止到2021年,嘉能可在南美、非洲、澳洲多地拥有共计13个铜矿,分别是南美洲的Collahuasi、Antamina、Antapaccay、Lomas Bayas、Alumbrera、Punitaqui,非洲的Katanga、Mutanda、Mopani,及澳洲的Mount Isa、Ernest Henry、Townsville、Cobar。 3.日本财团-隐藏在全球矿业背后的触手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十大铜矿里,日本财阀参股5座,分别是:排名第1的埃斯孔迪达Escondida铜矿(12.5%权益);排名第2的科亚瓦西Collahuasi铜矿(12%权益);排名第5的安塔米纳Antamina铜矿(10%权益);排名第7的赛罗佛耳迪CerroVerde铜矿(21%权益);排名第8的莫伦奇Morenci铜矿(28%)。 不仅铜矿,日本财阀无所不在,如铁矿石,日本三井拥有巴西淡水河谷15%的股份,在澳大利亚,三井和力拓共同拥有西澳大利亚两座矿山,与必和必拓拥有的矿山也有5座。与中国不同,这些财团大都是民营企业,日本三井、三菱、住友等财团,成为隐藏在全球矿业背后的触手,不知不觉间打造了一个矿业帝国。 经历过掠夺式的资源扩张后,战败的日本开始反思,开启了“渗透”式的全球资源再分配。政府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如前期风险程度最高的勘查工作(选点工作),经费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后续钻探和勘探工程政府补贴50%;海外矿产勘探,政府提供贷款额为所需总资金数的50%,若项目失败或遇天灾、战争等事故,可减免贷款本金。 日本跨国矿业公司多采用“参股不控股”、“以协作求发展”的方式参与全球矿产资源争夺,通过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国公司合作,分担风险,同时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渗透模式及产业链和地区协同。日本企业提供技术、资金、运输等基础服务,换取股份和矿产资源。日企掌握资源量可能较少,但渗透整个产业链,从而上下协同,实现利润最大化。 4.中国矿端话语权偏弱 2021年中国主要7家铜矿企业矿铜权益产量约为144万吨,全球占比只有7%,而且这些产量来自海外并不多。这与中国铜消费量相去甚远。全球铜矿主要被寡头垄断,中国矿端话语权偏弱。必和必拓、力拓、自由港、智利国家铜业等少数公司控制着全球大部分铜资源,因而市场定价权也多被这些行业寡头掌握。2021年,全球前30大铜企铜产量1527万吨,占全球矿铜产量的73%。2021年全球前二十大矿业集团矿铜产量为1368万吨,占全球矿铜产量的65%。从全球矿山的所有权归属可以明显看出,欧美国家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程度远高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这也意味着在铜产业链上,中国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其中,美国控制的铜矿资源全球占比超过9%(注:还有小型集团不在表中),加拿大控制的铜矿资源全球占比超过8%(Hudbay 4.9%以及Newmont Mining1.6%不在表中),英国控制的铜矿资源全球占比达到6.7%。作为全球最大的铜需求国,未来大型矿业集团海外并购之路还任重道远,当然最近几年紫金矿业、江铜集团、五矿等企业都有开始对海外矿山进行股权收购。 图表10: 全球主要铜矿企业 图表11: 中国铜矿产量(万吨) 5.铜矿寡头格局无法改变,未来资源争夺更加激烈 未来铜矿资源争夺仍会继续,提升产业链控制权是重点。2019年6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布《能源资源治理倡议》(ERGI),文中指出,美国将与倡议成员国共享采矿专业知识,以帮助他们发现和开发锂、铜和钴等矿产,并就管理和治理框架提供建议确保其行业对国际投资者具有吸引力。美其名曰,是帮助开发资源,其实质是变相的掠夺资源。 据悉,加入该倡议的国家包括刚果(金)、赞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秘鲁、阿根廷、巴西、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有的被称为“世界原料仓库”、有的被称为“战略金属储备库”、更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当前国有全资的智利国家铜业是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控制企业,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是三大主要生产商来源地,铜矿企业兼并收购、跨领域投资规模日渐增大。由此可见,未来铜矿资源格局短期内不可改变,大型铜矿企业并购仍会出现。 中国是全球铜矿资源最大的需求国,国内资源紧张,铜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在当前及未来全球铜矿资源寡头垄断的格局下,要想解决铜矿供需矛盾,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对这场资源争夺战,笔者提出三点粗略的看法: 第一,在铜矿储量和生产格局中,南美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企业应加强并扩大与南美国家,尤其是智利和秘鲁,同时加强与当地本土企业的项目合作,如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智利国家铜矿公司。 第二,继续向国际化企业迈进。中国矿业集团与大型国际化矿业公司相比,人才、资金并不是关键的差距,重要的是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理念。企业管理层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同时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来统领企业。 第三,完善供应链,走轻资产道路。和嘉能可等矿业巨头不同,托克通过轻资产化运营也在大宗商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铝铅锌贸易体量占全球接近50%。
2025-03-18
黄金矿企进入增储时代,矿企筹谋变阵,迎接黎明!
金价高位盘旋,矿企筹谋变阵,迎接黎明。2月24日,内蒙古百亿市值金属矿企兴业银锡(12.770,0.00,0.00%)(000426.SZ)披露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进展公告。据悉,兴业银锡全资子公司兴业黄金(香港)矿业有限公司(下称“兴业黄金香港”)第三批认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Far East Gold Limited(下称“FEG”)增发股份2391.73万股普通股已完成交割。这是兴业银锡的首个海外项目,也意味着中国矿企出海再下一城。 自2024年以来,黄金价格飞升,黄金矿企们纷纷出海增储。包括紫金矿业(16.080,0.00,0.00%)(601899.SH)、山东黄金(24.610, 0.00, 0.00%)(600547.SH)、银泰黄金(000975.SZ)等矿企累计豪掷上百亿元出海“淘金”。这一变化背后,是黄金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受国际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国际金价迭创新高,黄金产业链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黄金投资类需求持续大幅走高,而黄金产量却未出现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为黄金矿企们突围的必选项。 “入主”澳大利亚勘探公司 兴业黄金(香港)并购是中国黄金(8.700, 0.00, 0.00%)矿企出海的典型案例。 成立于2020年的FEG是一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该公司专注贵金属及初级金属资源勘探及开发。兴业黄金(香港)斥资千万澳元海外并购的背后,是FEG旗下大量的贵金属矿产资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FEG官网及公开资料获悉,该公司主要矿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两大产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德拉蒙德盆地和康纳斯弧地区,FEG布局了三个矿业项目。FEG公布数据称,德拉蒙德盆地历史上生产了超过450万盎司的黄金,已知的黄金禀赋总额超过750万盎司。通过收购、勘探和开发,FEG还有位于印度尼西亚Sunda Magmatic Arc的三个采矿项目和一个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地区的项目的商业权利。在FEG公布的数据中,其坐拥153.6万盎司黄金和1.9亿磅铜的JORC资源。可以明确的是,该笔交易会为兴业银锡大幅增加有色金属储量。而兴业银锡如此坚定,或是因其相信,未来贵金属市场长期依然走俏,金属储量也会成为高景气市场周期中的“一张船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近两年,该公司多次出手收购矿企股权。2023年5月,该公司作价2.8亿元收购博盛矿业70%股权。2024年12月,兴业银锡以23.88亿元收购亚洲第一大银矿——赤峰宇邦矿业有限公司85%股权。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宇邦矿业一笔收购,兴业银锡的白银保有储量将增至2.45万吨,占国内总储量的34.56%,占全球白银储量的4.46%。得益于有色金属价格走强以及主力矿山产能释放,兴业银锡2024年净利预增四至七成,创上市以来最佳年度业绩。兴业银锡的“并购加速度”,本质上是黄金矿企们的“储量博弈”。面对有限的产量与无限波动的市场需求,子弹越多,空间越大。要么站在储量的制高点等待市场红利光临;要么耗尽手中储量,眼睁睁看着行业周期溜走。对于并不差钱的多数矿企而言,前者显然是更佳的选择。 中国矿企的“黄金版图” 2024年以来,中国黄金矿企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争夺更为激烈。热衷买矿的紫金矿业身影遍布全球。包括南美洲的罗斯贝尔金矿、奥罗拉金矿、武里蒂卡金矿、阿瑞那铜金矿,大洋洲的诺顿金田和波格拉金矿,以及中亚地区的左岸金矿和吉劳/塔罗金矿。2024年,紫金矿业分别收购位于秘鲁和加纳的两处金矿。 同年2月,山东黄金控股子公司银泰黄金宣布,拟以约3.68亿加元(约合19.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加拿大矿企Osino Resources Corp。2024年5月,招金矿业宣布,招金资本成功实施了对澳大利亚上市企业铁拓矿业(TiettoMineralsLimited)的全部已缴普通股的要约收购。最终,招金资本在目标公司中的投票权达到90.72%。据其2023年10月5日在澳交所披露的阿布贾金矿的矿山排产计划,阿布贾金矿的证实及概略矿石量估计为3670万吨、黄金品位为1.15克/吨,金金属量为136万盎司。今年1月,山金国际(16.900, 0.00, 0.00%)称,Osino Resources Corp的主要资产,位于纳米比亚的Twin Hills金矿项目已经完成了建设用地的购买,尚未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纳米比亚,毗邻南非。包括中国黄金集团、赤峰黄金(19.660, 0.00, 0.00%)等国内大型黄金矿企也先后开启出海布局计划。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大型黄金企业(集团)发展总体向好,境内矿山矿产金产量103.450吨,占全国的比重为49.33%。前三季度,我国重点黄金企业境外矿山实现矿产金产量51.896吨,同比增长20.50%。黄金矿企们的海外探索,也是黄金行业产能转换、终端需求调整的一个折射。 相关分析:我国矿业发展现状 今年1月11日,在第二届中国绿色矿山国际年会的企业出海专场论坛上,赤峰吉隆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吕晓兆深入分析我国矿业发展现状。吕晓兆认为,一方面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低、对外依存度高。部分矿产人均可采资源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品种资源消耗大,后备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不足、找矿潜力大但勘探投入较少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黄金协会(WGC)的报告也出现了全球黄金产量供给能力不足的类似说法。WGC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4974吨,创历史新高。但受人工、能源等成本的限制,2024年全球金矿产量为3661吨,同比并无大幅增长。世界黄金协会日前指出,黄金产量可能很快就跟不上需求增长。基于此,更本质的逻辑开始浮现:伴随着全球有色金属矿产供应多元化与消费中心的调整,宏观层面,有色金属矿产正在承担着避险工具与安全性投资的角色;微观层面,在全球有限的开采量中,有色金属矿产成为市场需求热点,矿产储量也成为矿企们未来营收再增长的核心动能。在此背景下,中国矿企出海是必经之路。山东黄金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汪仁健指出,在地域选择上,公司将继续优先考虑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时兼顾南美和东南亚的投资机会。
2025-03-18
外媒:中国发现“超级金矿储备”
巴西《米纳斯论坛报》3月11日文章,原题:惊人的发现:这一黄金储量可能会改变市场 中国湖南省有一项重大发现:一处金矿储量超过1000吨,估值约6000亿元人民币。这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金矿储备之一,有可能改变全球采矿业格局。 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之一,而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中作为主导参与者的地位。这一储备既带来了技术和环境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并塑造采矿业的未来走向。新发现的这些丰富资源并非轻易就能获取。金矿是在地下3000米以上的深度被发现的,这使得开采过程极其复杂,将面临极端温度、地下高压、地质不稳定区和有害气体聚集区、运营成本高等一系列挑战。 对此,中国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使用三维地质建模,不仅能够预测土壤结构,还能找到最佳的钻探区域。机器自动化钻探降低了工人面临的风险,并提高了开采的精确度。先进的通风系统对于维持地下巷道内的适宜温度至关重要。采用多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将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已经在这些解决方案上进行投资,以确保这一金矿储备的开发能成为效率和安全方面的典范。虽然在短期内,中国这一超级金矿储备的开采仍然有许多挑战有待克服,但全球已将这座金矿视为黄金开采业未来的一个分水岭。凭借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战略规划,中国这一黄金储备不仅有望成为史上最大储备之一,还可能成为开启全球采矿业新时代的一个标志。(作者莱迪西娅·佛罗兰索,肖攀译)
2025-03-18
紫金矿业“五矿归一”,破局立新
在全球矿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的背景下,紫金矿业提出的“五矿归一”路线,通过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金和环保五大环节的系统性整合,构建起一套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企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中国矿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该篇为紫金矿业系列文章的上篇,主要探讨其“五矿归一”模式的布局,中篇将分析紫金矿业的资本并购以及资源整合,下篇则深入其国际化战略,讲述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紫金矿业的“五矿归一”路线 紫金矿业的“五矿归一”,本质上是把矿山开发变成一条“流水线作业”——从找矿到修复,每个环节紧密咬合、数据共享,像造汽车一样高效可控。 1、地质勘探:从“地质赌博”到“精准狙击” 传统痛点:过去找矿就像大海捞针,全靠老师傅经验挖洞碰运气,找矿成本高的同时效率也低。据国际矿业协会统计,全球矿产勘探成功率不足30%,平均每发现一座经济可采矿山需耗资2.3亿美元。传统“探槽+钻探”模式成本占比超50%,且易漏判高价值矿体。 紫金方案:对此,紫金矿业十分重视在勘查领域的战略布局,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根据财报数据,2015年公司地质勘查费用约4.5亿元,2020年增至近10亿元,2022年超15亿元,年均增速超20%。紫金矿业在地质勘探领域突破传统模式,构建"三维找矿+大数据分析"技术体系。通过高精度物探设备、无人机航测和AI建模技术,实现对复杂地质条件的精准识别,其中天上卫星拍地形,无人机扫描岩石颜色,地下用探测器给地球做“CT扫描”。这些数据输入智能系统后,能像拼乐高一样拼出地下矿藏的3D地图。 案例与启发:此前,紫金矿业在西藏巨龙铜矿项目中,利用传统方法漏掉了地下300米的“宝藏”,之后紫金矿业又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用新技术重新画地图,快速锁定矿体分布,将勘探周期缩短40%,多挖出800万吨铜矿石,相当于多找到4个鸟巢体育馆体积的矿石。另外,通过这种“精准狙击”技术,紫金单项目勘探成本较行业均值低35%,靶区定位精度提升70%。因此,矿企需建立“科技型勘探”思维,加大地球物理探测、AI建模等技术投入,改变“经验主义”勘探模式。通过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分析平台,提高找矿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 2、智能采矿:从“人海战术”到“遥控挖矿” 传统痛点:传统的采矿“人海战术”——安全差(国内有公开数据的矿山事故年死亡人数超200人)、效率低,还存在设备空跑,油耗高的情况。 紫金方案:在采矿环节,紫金矿业自主研发的“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系统”实现技术突破。通过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构建矿山数字孪生系统,实时优化开采路径。矿山里无人卡车自己跑,钻机机器人自动打孔,指挥中心的大屏上能看到整个矿山的“虚拟直播”。就像玩模拟城市游戏,系统能实时计算最佳挖矿路线,连矿石硬度都能预测,甚至可以实时预警塌方、设备故障等问题。 案例与启发:在刚果(金)卡莫阿铜矿,无人驾驶矿车与智能调度系统协同作业,使采矿效率提升30%,油耗降低25%。利用深部开采中的微震监测系统,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0.02次/百万吨级以下。因此,传统矿山应向“少人化、智能化”转型,重点部署5G通信网络、设备自动化改造和智能调度系统。通过设备互联构建"数字矿山大脑",实现开采过程的可视化、可预测和可优化。 3、选矿工艺:让“石头榨汁机”挤出每一滴金属 传统痛点:过去,含金量低、难选冶的矿石通常会被直接扔掉,世界银行《矿业废弃物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浪费低品位矿石超10亿吨。 紫金方案:现在紫金矿业开发出“生物氧化-高压浸出”技术,也被称为“矿石消化术”——用特殊细菌“啃碎”顽固矿石,再用高压锅般的设备把金属“挤”出来。其自主研发的“闪速浮选”装置,使单条生产线处理能力达到万吨级规模,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18%。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比行业标准高20个百分点。 案例与启发:紫金在贵州水银洞金矿,利用“生物氧化-高压浸出”技术,将金回收率从40%提升至92%,使原本废弃的0.8g/t低品位矿产生利润,盘活低品位资源2.3亿吨,延长矿山寿命15年,年增收超10亿元。因此,低品位矿不是废料,技术到位就能点石成金,未来矿业企业可重点攻关微细粒矿物回收、多金属协同提取等技术,突破资源禀赋限制。 4、绿色冶金:把“黑烟囱”变成“绿色印钞机” 传统痛点:传统的冶金环节是最容易产生环保安全的一步,炼铜炼金冒黑烟、排毒水,环保罚款比利润还高的问题比比皆是,炼1吨铜大约需排3吨废气,加上炼金废水氰化物超标,环保罚款常常占成本15%以上。 紫金方案:紫金矿业开发的“富氧侧吹熔池熔炼技术”,通过侧吹喷枪将富氧空气注入熔池,使铜精矿颗粒在湍流中充分反应,较传统工艺节能30%(相当于每吨铜省200元电费)。 案例与启发:在塞尔维亚佩吉铜金矿,紫金矿业采用“湿法冶金-萃取-电积”组合工艺,实现铜金属回收率从85%跃升至98.5%,每吨铜酸耗降低40%,且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3。另外,紫金矿业还建成全球首个黄金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工厂,将炼矿渣做成微晶玻璃(比大理石还硬),铺广场、造家具,年处理废渣60万吨,年创收超2亿元。紫金证明了一件事:矿山不是“挖完就死”的资源黑洞,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变成一座“自己会呼吸、能赚钱”的绿色智能工厂。 5、生态修复:从“被动补偿”到“主动增值” 传统痛点:传统的国内矿山复垦率不足30%,尾矿库渗漏、扬尘引发周边居民抗议,甚至有些矿产企业挖完矿就交罚款,留个烂摊子给政府。 紫金方案:紫金矿业创新提出“边开采、边修复”的矿山治理模式。在开采前剥离30厘米厚的表土,通过原位保留表土微生物群落,加入生物炭改良剂后封存。修复阶段采用无人机播撒本地植物种子(如紫穗槐、百喜草),配合菌根真菌接种,使土壤有机质6个月内恢复至开采前水平。 案例与启发:在福建紫金山金铜矿,紫金矿业运用“土壤种子库+微生物修复”技术,使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2年,复垦率达100%。修复之后,紫金矿业在尾矿库顶部铺设双面光伏组件,下方种植耐阴经济作物(如铁皮石斛),形成“上发电、中种植、下蓄水”的立体利用结构,打造成“光伏+生态公园”模式,年综合收益超8000万元,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样一来,环保不是赔钱买卖,修复好的矿山能长出“新经济”,将环保成本转为利润。 综上分析,紫金矿业的“五矿归一”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矿业价值链的重构哲学,矿业真正的痛点不是资源枯竭,而是技术僵化。紫金矿业用“五矿归一”证明:把科技注入产业链的每个毛孔,废石、废气、废渣都能变成“金山银山”。 行业启示 1、贫矿富用:从“看天吃饭”到“技术挖潜” 目前的资源现实便是,全球铜矿平均品位从2%(1950年)降至0.5%(2023年),高品位矿发现率年均下降1.2%(标普全球数据)。传统“挑肥拣瘦”模式难以为继。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需新增50座大型铜矿才能满足需求,但高品位矿发现率逐年下降,资源枯竭,唯有开发低品位矿,才能填补资源缺口。未来矿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有矿”,而是“谁能用技术激活贫矿”。目前,全球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都已启动低品位矿开发计划。紫金矿业2008-2022期间,累计并购17个低品位资产,技术激活资源量超行业均值3倍。未来10年,低品位矿处理技术将成为矿企的“生死线”,技术储备不足者将被淘汰。 2、循环经济:政策倒逼下的“废物经济学” 根据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要求,2030年矿业资源循环利用率需超75%,且将对未达标矿山征收碳关税。中国“无废城市”2025年政策要求,尾矿综合利用率需达75%,且将生态修复基金计提标准从3元/吨提至15元/吨(露天矿)和25元/吨(地下矿),同时财政部《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目录》对尾矿制备建材给予50%即征即退优惠。这套组合拳也预示着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变革,倒逼企业将废石资源化,未来价值链条将从资源消耗逐渐向循环经济转变。 3、技术主权:未来矿业的话语权属于能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 全球矿业设备、工艺标准长期被美欧垄断(如卡特彼勒采矿设备标准、奥图泰冶金工艺专利)。而紫金矿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便是因为其技术直接打破了这一垄断,在刚果(金)卡莫阿铜矿,紫金的“超大型自然崩落法”采矿标准被写入非洲矿业规范,替代西方传统的房柱法。截至2023年,紫金在低品位矿处理、生物冶金等领域持有专利2176项,向力拓、巴里克等巨头收取技术授权费,2023年紫金矿业知识产权收入超3亿元。另外,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中国矿业国际专利申请量占比从2015年的7%飙升至2022年的28%,技术标准正重塑全球矿业权力格局。 结语与建议 和邦作为一家拥有资源禀赋且发展意愿强烈的成长型矿企,在矿业“技术军备竞赛”时代,可以分步构建技术护城河: 1、技术的储备与积累:从“被动追赶”到“主动定义” 紫金矿业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的储备与积累非常重要,当然紫金矿业的技术护城河也并非一日建成:其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120亿元(2010-2023年),在低品位矿处理、绿色冶金等领域持有专利2176项,甚至向国际巨头反向输出技术标准。矿业企业需将技术投入视为“生存税”,年研发支出占比应不低于营收的3%(紫金2023年为3.7%)。考虑到当前和邦的年研发投入比例与行业安全线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可以从采矿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列装方面作为切入点,逐步加大投入。同时,加强与各大院校的合作,形成较强的技术储备,为和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团队的组建与资源整合: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此前,紫金矿业在刚果(金)因团队本土化不足而遭遇挑战,但随后通过千万年薪引入力拓前技术总监,并重组非洲事业部,成功完成了国际化团队的组建与资源整合。当前,和邦面临的主要痛点是技术团队人才储备相对薄弱,现有团队主要以传统磷矿、煤矿、盐矿的行政管理及开采、维护人员为主,缺乏像紫金矿业“五矿归一”战略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地质勘探人员,以及在智能化、绿色冶金领域的人才储备。因此,和邦下一步应着重完善技术人员的拓展机制,通过并购、战略投资以及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迅速组建各环节的技术团队,补足自身在技术能力上的短板。 3、高起点布局:同步自动化,直扑智能化 紫金矿业在理念层面,以“未来10年技术需求”倒推当前规划,采用“5G+北斗+数字孪生”智能矿山系统,缩短达产时间2年,节约成本12亿元。在路径层面,在新技术应用上“敢赌敢试”,紫金曾将年利润的30%押注生物冶金技术,终成行业规则制定者。当然,高起点也并不意味着盲目烧钱,而是要将“紫金经验”中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基因,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虽然紫金矿业的具体模式可能无法直接照搬,但其背后的理念逻辑是可以复制的。和邦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念,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紫金矿业的“五矿归一”技术路线,不仅对传统矿业生产模式进行了全面革新,更是对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成功经验,为全球矿业企业树立了宝贵的典范。通过地质勘探、智能采矿、选矿工艺、绿色冶金和生态修复这五大环节的深度整合与创新融合,紫金矿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还成功地将矿业生产模式转型为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展现了矿业发展的新高度。紫金矿业的实践有力证明,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矿山的全生命周期,那些原本沉睡的贫矿也能被唤醒,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废弃的尾矿也能得到再利用,重获其价值;而受损的生态环境则能在修复中重生,最终反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09-01
我国黄金产量增长才刚刚开始
近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黄金产量178.598吨 ,同比增长2.24% 。这是我国黄金产量自2022年以来的持续增长,彰显了我国黄金产能的复苏。在笔者看来,我国黄金产量的增长,其实才刚刚开始,未来我国黄金产量将长期持续提升。 自2016年以来,我国黄金产量就从历史最高点持续下滑,其中原因除了产业政策调整导致部分黄金矿山企业或停产整顿、或关停闭矿外,还有安全环保事故与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黄金矿山企业产能的影响。笔者曾多次预测,随着突发事件的平息,我国黄金产量必将回升。如今,随着这些影响的烟消云散,我国黄金产量如期增长。中国黄金协会表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黄金企业生产恢复正常,主力矿山全部实现复工复产,产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行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趋势。 产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实在意料之中。实际上,接下来我国黄金产量的增长,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首先,我国黄金资源量已经连续多年增长,每年有大量黄金资源被发现,近几年各大黄金企业也在加大地质探矿投入和勘查力度。尤其是老矿山、主要成矿区带的攻深找盲,黄金资源保障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的持续发现,也让黄金矿山有了扩大产能的底气与信心。 其次,随着我国黄金开采、选矿技术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金价的上涨,让我国过去没有利用价值的低品位黄金资源、难选冶资源和深部资源得以高效开发利用,黄金产量自然也会同步提升。 再其次,近年来,我国大型黄金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和资源并购,如山东招金与紫金矿业强强联手,山东黄金集团入主银泰黄金,优质黄金资源进一步集中,矿山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促使黄金资源开发向大型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黄金产能稳步释放。今年上半年,我国大型黄金企业(集团)境内矿山矿产金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50.63%,焦家金矿2022年黄金产量突破10吨成为全国第一黄金生产矿山。这些就是资源整合的初步成效,随着资源整合的持续推进和深入,未来产能更加不可限量。 最后,一些重点矿山正在加速建设,如中国黄金集团纱岭金矿、山东黄金集团西岭金矿、山东招金集团海域金矿等。这些我国的超大型黄金矿山,保有资源储量均超过300吨,规划产能在10吨以上。这些黄金矿山一旦建成投产,必将大幅推升我国黄金产量。 原文出处:中国黄金报
2023-09-01
政策刺激预期叠加低库存支撑 铜价有望反弹
8月份以来,铜价高位回落,沪铜主力从月初最高接近7.1万/吨附近水平一路回落至6.8万/吨下方,伦铜价格也是一路向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宏观悲观情绪释放。8月1日—16日伦铜与美元、人民币相关系数分别为-85%、-96%,宏观主导本轮铜价下跌迹象明显。伴随着铜价走弱,沪铜总持仓量跌至春节后的底部水平,多空方离场意愿增加,但近一周以来,持仓下行速度放缓,特别是铜价跌破6.8万/吨后,资金进场意愿有所增加。展望后市,笔者认为,中国政策刺激工具还没充分释放,且“金九银十”旺季即将到来,对中国经济担忧而导致的人民币贬值空间可能难以进一步打开,同时,铜现货紧张,废铜补充下降,在基本面的支撑下铜价将止跌回升。 宏观利空释放接近尾声8月份以来,主要利空因素来自于中国7月份的进出口、物价指数以及信贷数据均不及预期,受此影响,人民币贬值幅度扩大,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央行在8月15日超预期降息,不过由于中美利差走阔,人民币汇率贬值加速,叠加部分地产公司债务问题传出以及市场期待已久的刺激政策迟迟未落地,悲观情绪弥漫。反观美国,在经济数据表现超预期之后,市场对美联储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利率的预期支撑美元偏强运行,内外宏观压力下铜价破位下跌。 后续人民币汇率能否企稳成为关注焦点。近期,央行通过发行离岸央票、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政策释放稳定人民币汇率信号,考虑当前稳汇率政策工具丰富,以及7月份政治局会议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预计后续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空间有限。7月份疲弱的宏观经济数据急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政策刺激预期将增加,在“金九银十”旺季预期的加持下,宏观悲观情绪将得到扭转。 库存矛盾突出 现货升水高企 8月份,大部分冶炼厂检修结束,根据SMM统计,仅有1家冶炼厂检修,预计8月份国内精铜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达到98.61万吨,但截至8月21日,精铜高产出反映在社会库存上却是创出年内新低的社会库存水平,SMM统计社库降至7.29万吨。 随着铜价的不断下跌,废铜供应紧张加剧,精废价差持续在千元下方运行,废铜杆对当月合约报升水,废铜杆的经济效益隐没,铜杆需求向精铜杆转移,进一步令低库存矛盾凸显。极低库存推升了国内现货升水、打开了现货进口窗口,8月中旬,国内现货升水一度涨至525元/吨,现货进口窗口也扩大至600元/吨上方,进口铜或将陆续流入国内,目前,保税区库存6.73万吨,能部分缓解国内低库存矛盾。但考虑到即将到来的下游“金九银十”旺季,铜价若再度下跌,将进一步挤压废铜供应,需求向精铜转移,叠加精铜市场逢低备货情绪较浓,即使在有进口铜补充的情况下,国内社会库存也难有明显增加。同时,9月份冶炼厂检修家数再度增至6家,国内精铜产出将环比下降,低库存状态或将持续至9月份,极低的国内社会库存水平增加了沪铜软逼仓风险,也令价格下跌吸引更多的产业买盘入市。 从整体来看,当前市场的悲观情绪更多受宏观风险集中释放影响,考虑到中国稳汇率政策工具充足以及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对人民币贬值担忧将减弱,宏观悲观氛围将得到扭转。基本面低库存格局随着铜价下跌逐渐加剧,即将到来的下游“金九银十”以及国内冶炼厂在9月份检修增加令产量环比下降,低库存状态或将持续至9月份,基本面对铜价支撑在加强,预计铜价有望迎来反弹。 原文出处:SMM有色资讯
探索更多
力致卓越 勤无止境
我们致力于创建优秀人才成长和发展机制,培养和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在矩阵资源的事业平台上共创辉煌。热忱欢迎海内外人才共聚力勤、共谋发展!
探索更多
在线应聘